⛰️南湖群峰四部曲⛰️
1.南湖群峰 五天四夜走七顆 最完整攻略
2.南湖山屋營地 介紹
3.南湖網咖 & 最美夕陽
4.舊南湖山屋遺址 考察報告
舊南湖山屋遺址 考察報告
圖片經AI修復並上色,圖片源自於
貘の駐在所: ブナツケイ南湖山莊舊事
GPX紀錄:南湖山屋舊址 GPX – 健行筆記
舊南湖山屋
只剩幾塊石頭,
躺在風裡不說話。
腳步經過的時候,
彷彿聽見過去還在。
舊南湖山屋遺址 位於台灣中央山脈北段南湖大山圈谷的舊址,建於日治時期,乃臺灣山岳會(即當時由日本人官員與山友組成的登山組織)推動高山探險與休閒登山的成果之一isivatan.blogspot.comstatic1.squarespace.com。本報告從歷史沿革、登山史角色、同期山屋比較、遺址現況與研究價值,以及文化遺產保存現況等面向,詳述 舊南湖山屋遺址 的興建背景與意義。根據登山史料記載,該山莊於1934年(昭和9年)12月動工,由當地人協助以石材堆砌,造型簡約(約3×5公尺、6坪),屋頂採用當地雲杉木覆以石板isivatan.blogspot.comstatic1.squarespace.com。興建後主要供臺灣山岳會會員使用(會員與捐款者優先,婦女與學生免費),也為早期日本登山隊探勘中央山脈提供庇護isivatan.blogspot.comstatic1.squarespace.com。戰後該山莊未再整修,新山屋(現稱南湖圈谷山屋)於2001年完工取代之taroko.gov.twly.gov.tw。
南湖大山屬於中央山脈北段,海拔3742公尺,是台灣五嶽之一的北嶽。圈谷地形「南湖圈谷」具有冰川遺跡特徵,泰雅族人稱此處為「布那奎」(意為砂地)zh.wikipedia.org。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深化對原住民地區的控制,將山林劃為國有ourtrails.com.tw;同時由臺北帝國大學等機構的自然科學家提出高山冰川存在的理論,也促進了對高山環境的學術探勘。1934年,隨著臺灣山岳會積極推動「阿爾卑斯式」登山,政府與山岳組織合作,開始在中央山脈北段開闢登山路線並興建山屋isivatan.blogspot.comzh.wikipedia.org。其中,南湖山莊(舊址)即在此背景下設立,其遺構保存至今,成為台灣高山探險歷史的見證。
日治時期為將臺灣納入帝國範疇,日本政府對原住民族管制嚴密,將山林收歸國有、加強巡查ourtrails.com.tw。1932年臺灣山岳會(由日本總督府官員及山友組成)正式立案zh.wikipedia.org,並與地方行政機構協作,積極開拓高山路線與設施。據資料,1934年11月臺灣山岳會在新建南湖大山登山路線的籌款計畫中,與當地羅東廳官廳協調,獲得林務及警察部門及泰雅族獵戶協助,完成了兩棟石造登山小屋:一座設於Kiretoi(奇烈亭)路線中途(譯為「寄歷亭」),另一座即南湖大山圈谷的「南湖山莊」isivatan.blogspot.com。這兩座山屋也是繼大屯山振衣亭(1933年完成)之後,由臺灣山岳會興建的第一批高山山屋zh.wikipedia.org。
興建時耗資有限(據報262圓46錢),建材就地取材:山屋底層以當地岩石堆砌成牆,屋頂以唐檜(雲杉)木條作基,覆以石板isivatan.blogspot.com。館內約3×5公尺、空間僅6坪大,可容納約二十人。使用規則上,會員與捐款者優先,其餘成員與山客也可申請使用;山岳會對推動登山風氣不遺餘力,甚至提供婦女和學生免費住宿static1.squarespace.com。南湖山莊在新高山下(今玉山)及大霸尖山等多條路線的開拓中扮演補給與庇護角色,但由於環境嚴峻、氣候多變,實際使用較為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日籍山岳會成員撤離,山屋年久失修;隨著交通路線變化與戰後登山思維轉向,舊山莊逐漸廢棄zh.wikipedia.orgtaroko.gov.tw。
南湖山莊(舊址)是臺灣首批高山登山小屋之一,其興建象徵臺灣登山文化自民間組織發展的里程碑。1930年代,日本學者和台灣山岳會將臺灣高山列為「五嶽」、「三尖」等目標,推動前仆後繼的探索行程zh.wikipedia.orgzh.wikipedia.org。南湖山莊因而成為學術考察與休閒登山的據點之一:例如1934年日本學者田中薰帶領學生隊曾在冬季經由寄歷亭路線攀登南湖大山並在山莊滑雪滑降zh.wikipedia.org。此外,南湖山莊的建築形式亦具有意義。其採用當地石材與杉木建造,與歐洲阿爾卑斯山屋類似,體現日治時期山岳會向歐陸取經的造山理念isivatan.blogspot.com。相比於早期軍警用的山中駐在所(規模較大),南湖山莊屬於專為登山活動而設計的「避難山屋」,為民間高山探險開闢新典範。因此,南湖山莊在台灣登山史上具有標誌性地位,是日治時期高山建築與登山文化的一項重要遺產。
舊南湖山屋遺址 遺址位於南湖圈谷西南側約百餘公尺的小山脊上,海拔約3,350公尺左右(即現「南湖圈谷山屋」西南方稍高處)isivatan.blogspot.com。根據現地踏查記錄,遺址鄰近冰斗邊緣,正門朝東南偏東,背風,結構以石牆與地挖成的土牆混合建造isivatan.blogspot.com。目前遺跡可見建築基座:右側與後側牆因挖掘地勢而形成土牆,最高約1米;左側與正面則為疊石牆,厚度約0.5米,殘高約0.5米isivatan.blogspot.com。屋內原地坪亦多被發現,尺寸約3×5米,與當年記載一致isivatan.blogspot.com。整體看來,遺址已無完整屋頂結構,僅剩石牆基礎。該處雖偏僻,但由於曾為原住民族獵寮所在(臺語名Bunaqi)isivatan.blogspot.comzh.wikipedia.org,再加上日本時代古蹟的背景,具備考古與人文研究價值。對研究者而言, 舊南湖山屋遺址 提供了珍貴的物證:一方面可研究當時的山屋建築技術與民間募款體系,另一方面可結合泰雅族傳統地景與登山路線發展的歷史脈絡。保留該遺址可助還原1930年代山區開發樣貌,也可作為環境變遷與文化交流的案例。例如,現場仍可見山屋棄置後的植生回復、生物棲地等生態學線索,對生態文化研究具啟發性。
舊南湖山屋遺址 凝聚了日治時期臺灣登山史的多重意義:它見證臺灣山岳會與日本政府合作,將西方登山文化引入中央山脈的歷程isivatan.blogspot.comzh.wikipedia.org;也呈現出早期登山者在嚴峻高山環境中互助共建的精神。遺址雖然簡陋,但其石板屋頂與石牆仍彰顯當年的建築技術和文化印記。為避免這段歷史淡出人們記憶,有必要對遺址進行深入紀錄、研究及適度保護。未來可透過整合學術界、原住民與國家公園的力量,將 舊南湖山屋遺址 納入台灣高山文化資產保存的視野。如此,此遺跡不僅是登山史研究的珍貴實物,更是臺灣歷史與文化多重價值的延伸。
參考資料
木易行旅IG 舊南湖山屋遺址
Jaken Yang(@jakenyang)
木易行旅FB 舊南湖山屋遺址
https://www.facebook.com/yangstory1986
木易行旅 官方網站 舊南湖山屋遺址
https://yangstory.com/